requestId:68b330f83da250.00154702.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 人民日報4月15日署名文章: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動仗——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要論述綜述
人民日報記者 汪曉東 董絲雨
“我們要抓住建黨一百年這個重要節點,從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出發,總結運用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成功應對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不斷增強斗爭意識、豐富斗爭經驗、提升斗爭本領,不斷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今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于我們切實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各項工作,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艱難險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
黨的十八大強調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這就告誡全黨,要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使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包養網。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指出:“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堅定必勝信念,積極開拓進取,全面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效防范各種潛在風險,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努力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順順當當就能實現的,我們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這是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進程中無法回避的挑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繞不過的門檻。”
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指出:“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包養網站,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
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包養網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今后5年,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如果發生重大風險又扛不住,國家安全就可能面臨重大威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就可能被迫中斷。”“我們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總書記強調。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在國際國內面臨的矛盾風險挑戰都不少,決不能掉以輕心。”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今天的世界,國際形勢正發生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今天的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全面向前推進。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
2018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提出了“三個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于安思危,于治憂亂。”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戰勝風險挑戰中壯大,始終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風險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就是要告誡全黨時刻牢記‘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
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和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保障。
今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國際力量對比深刻包養網調整,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隨時準備應對更加復雜困難的局面。要堅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國家利益至上有機統一,既要敢于斗爭,也要善于斗爭,全面做強自己。”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來,在應對各種困難挑戰中,我們黨錘煉了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于斗爭、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質。這是我們黨最鮮明的特質和特點。當前,全黨正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更好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從歷史中獲得啟迪,從歷史經驗中提煉出克敵制勝的法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
“人生天地間,長路有險夷。”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必勝信心,切實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各項工作,就一定能在亂云飛渡中把牢正確方向,在風險挑戰面前砥礪膽識,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
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
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我們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2020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的有關情況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說明時指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中華民族偉包養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圍繞著力防范化解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長期包養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確要求,引領“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勇毅前行,展現出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能力、科學決策能力、高超駕馭能力。
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如果中國出現了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局面,不僅我們確定的目標不能實現,而且必定會產生災難性后果。”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政治制度對一個國家長治久安具包養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對各種矛盾問題預測預警預防能力。
新形勢下,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復雜尖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警示我們,思想輿論陣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線就很難守得住。在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上,我們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余地,必須取得全勝。”
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我多次說過,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以經濟建設為中包養價格ptt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充分肯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是健康的前提下,我們決不能低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是好的,但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我們既要保持戰略定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未雨綢繆,精準研判、妥善應對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對于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總書記多次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我們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糧食安全的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指出:“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2020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
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要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范,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2017年7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指出:“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同時,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社會穩定是推進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始終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們保持了我國社會大局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環境。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維護社會大局穩定,要切實落實保安全、護穩定各項措施,下大氣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全面做好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住房市場調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
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要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2018年6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強調:“縱觀人類歷史,世界發展從來都是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我們要深入分析世界轉型過渡期國際形勢的演變規律,準確把握歷史交匯期我國外部環境的基本特征,統籌謀劃和推進對外工作。”
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包養網單次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我們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既聚焦重點、又統攬全局,有效防范各類風險連鎖聯動。要加強海外利益保護,確保海外重大項目和人員機構安全。要完善共建‘一帶一路’安全保障體系,堅決維護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2020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十四五”規劃《建議》起草包養價格ptt的有關情況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說明時指出:“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挑戰,關鍵在于辦好自己的事,提高發展質量,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和諧安定。”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清除了黨內存在的嚴重隱患,成效是顯著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2020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包養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強調:“我們黨作為百年大黨,要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書寫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堅決清除一切弱化黨的先進性、損害黨的純潔性的因素,堅決割除一切滋生在黨的肌體上的毒瘤,堅決防范一切違背初心和使命、動搖黨的根基的危險。”
今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強調:“必須清醒看到,腐敗這個黨執政的最大風險仍然存在,存量還未清底,增量仍有發生。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交織,威脅黨和國家政治安全。傳統腐敗和新型腐敗交織,貪腐行為更加隱蔽復雜。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交織,‘四風’成為腐敗滋長的溫床。腐蝕和反腐蝕斗爭長期存在,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盡棄,反腐敗沒有選擇,必須知難而進。”
偉大的事業必須有堅強的黨來領導包養網心得。只要我們黨把自身建設好、建設強,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夠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事關國家發展和安全,事關社會政治大局穩定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防控重大公共衛生風險,始終牽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擁有健康的人民意味著擁有更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如果人民健康水平低下,如果群眾患病得不到及時救助,如果疾病控制不力、傳染病流行,不僅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會受到重大影響,而且社會會付出沉重代價。”
2018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包養意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列舉了8個方面16個風險,其中特別講到“像非典那樣的重大傳染性疾病,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嚴密防范”。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黨中央統攬全局、果斷決策,迅速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這場疫情對全國各級疾控中心的應急處置能力是一次大考包養意思。這次抗擊疫情斗爭既展示了良好精神狀態和顯著制度優勢,也暴露出許多不足。要把全國疾控體系建設作為一項根本性建設來抓,加強各級防控人才、科研力量、立法等建設,推進疾控體系現代化。”2020年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
2020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在這次應對疫情中,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明顯短板,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深入研究如何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等重大問題,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大力包養俱樂部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和基層防控能力建設,推動醫防結合,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2020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我們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教訓,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和弱項,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筑牢制度防線。要著力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進而又接連打了幾場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殲滅戰,奪取了全國抗疫斗爭重大戰略成果。
2020年5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說:“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事關社會政治大局穩定。要堅持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升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法律法規,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著力從體制機制層面理順關系、強化責任。”
“這場抗疫斗爭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檢驗。”2020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指出:“要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著力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構筑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撐,提升應急物資儲備和保障能力,夯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基層基礎。要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的城市健康管理理念,增強社會治理總包養網體效能。要重視生物安全風險,提升國家生物安全防御能力。”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2020年3月2日,習近包養感情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我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風險,始終是我們須臾不可放松的大事。要健全國家重大疫情監控網絡,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前沿技術攻關和尖端人才培養力度,盡快提高我國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和水平。”
2020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時強調:“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國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投入,包養網加快完善平戰結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持續加大重大疫病防治經費投入,加快補齊我國在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醫藥衛生、醫療設備等領域的短板。”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